国产车芯,危与机

大国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下,半导体成了首个被共同关注的行业。

  

为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今年以来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主要市场相继出台政策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发展。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22年,全球芯片产业的资本投资总量就预计高达1900亿美元。

  

其中美国,在发展本国半导体产业的同时,甚至还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其他国家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措施,以保障其在半导体领域绝对的领先性。

  

根据路透社最新报道,拜登政府计划下个月扩大对华AI和芯片制造出口限制。

  

考虑到当前智能化和电气化的快速发展,驱动汽车对半导体,包括先进半导体的需求大幅提升,不难预料这一系列的“限芯”措施也将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芯片博弈或加剧缺芯

  

从《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的签署,到EDA禁令、高端GPU销售禁令的相继发布,美国限制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动作正层层加码,不断延伸至设备、芯片设计、晶圆代工以及芯片供应、应用等各个环节。

  

作为半导体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汽车产业注定无法在这场博弈中独善其身。

  

目前来看,从国内芯片的研发,到汽车芯片的供应,再到依赖于芯片所开展的相关技术创新,都有可能因为这些禁令而受到影响。

  

8月9日,美国正式签署《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其中明确要求获得资金补贴的企业未来10年内不得扩大在中国或其他相关国家的先进芯片制造。

     

国产车芯,危与机

       

图片来源:拜登推特

  

几天后,美国商务部发布一项临时最终规定,对设计GAAFET(全栅场效应晶体管)结构集成电路所必须的ECAD软件实施出口管制,据悉,这种工艺目前主要用于2nm、3nm等先进制程。

  

而在此之前,外媒报道称,美国商务部还曾要求美国所有芯片生产设备制造商必须获得相关许可后,才可以向中国出口14纳米及以下芯片的生产设备。

  

要知道美国是半导体设备头号强国,而在芯片的各个核心环节,国内短板最明显的就是在上游的原材料、设计工具和中下游的芯片制造及封测环节,这使得国内半导体一直大量依赖进口。特别是汽车半导体,自供率不足5%,在汽车MCU等核心技术领域,本土芯片企业市占率甚至不足1%。

  

如今《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要求芯片企业“在美国投资,在美国研发,在美国制造”,并提出了排华性的补贴政策,这对于有跨国业务的芯片企业而言,今后可能将不得不面临“二选一”的难题。迫于压力,不排除一些跨国芯片厂商会放缓在国内的产能扩张计划。

  

虽说目前车规级芯片的需求主要集中在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芯片,据9月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的《2022芯片和科技法案》部分的实施战略,在该法案计划为美国半导体产业提供的高达527亿美元政府补贴中,明确约100亿美元将用于扩大在汽车等领域使用的成熟制程芯片制造,不难预料这会对国内汽车芯片的供应造成一定的影响。

     

国产车芯,危与机

       

图片来源:三星电子

  

近期,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美光科技、SK海力士等就已经宣布了一系列的在美扩张计划。

  

其中三星此前被曝提出了在11家工厂投资2000亿美元的潜在计划,其中两家工厂将位于美国得州奥斯汀,另外9家将位于得州泰勒。英特尔则与加拿大资产管理公司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达成了合作,共同投资高达300亿美元,用于英特尔此前宣布的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钱德勒的制造扩张。美光科技9月初宣布,计划于2030年之前投资150亿美元,在爱达荷州博伊西建造一座新的尖端存储器制造厂,据悉该工厂将重点为美国本土市场的汽车和数据中心等行提供内存芯片。SK海力士则计划在美国选址建立一家先进芯片封装工厂,并于明年第一季度左右破土动工。

  

无论这些企业扩产计划是被动还是主动,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在国内的产能释放。更何况在晶圆加工方面,台积电本身就占据了绝对的大头,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对比之下,中芯国际市占率不过5%。

  

鉴于此,考虑到近两年因为疫情以及智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带来芯片需求激增等原因,汽车行业正面临芯片短缺以及涨价的困扰,芯片法案的落地,短期内或将进一步加剧这些问题。

     

国产车芯,危与机

       

图片来源:纳芯微电子

  

据相关分析数据显示,电动化带来的汽车芯片需求量可能是传统燃油车的2倍,随着未来智能化走向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带来的新增半导体需求量可能是传统非智能汽车的8—10倍。以一款豪华车型为例,据纳芯微电子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王升杨介绍,从传统燃油车过渡到智能电动车之后,其单车芯片价值将从600多美元快速提升到接近3000美元。

  

而即便本土企业积极扩产,新增产能的释放是需要时间的。“虽然近两年国内晶圆厂商也在积极扩产,考虑到新工厂从规划到稳定生产大约需要3—5年时间,预计未来两三年内芯片产能的短缺仍难以弥补,或出现车规芯片所需的成熟工艺晶圆产能结构性短缺情况。” 近日,在第四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就表示。

  

王升杨也认为,尽管今年很多行业的芯片供应出现了明显缓解,由于汽车对芯片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和汽车对晶圆工艺的一些特殊要求,导致汽车芯片的供应在最近几年里面可能还会保持一个持续紧张的状态。

  

不止断供,更是抑制创新

  

如果说芯片法案中排华性补贴政策意在促进半导体制造回流美国,那么对EDA、高端GPU等的断供,则是想从根本上遏制国内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全球EDA市场主要被Synopsys、Cadence和 SimensEDA“三巨头”所垄断,IP则由美国和英国垄断了90%以上的市场,均是高度依赖国外。如今美国宣布了对EDA禁令,意味着未来中国企业研发高性能计算芯片将面临更大阻力。

  

事实上,美国一系列“限芯”措施对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潜在风险远不止于此。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还关系到了其他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包括汽车行业正在推进的电气化和自动驾驶变革。

  

特别是当前汽车的智能化发展,已经对先进芯片提出了较大的需求,部分用于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的AI芯片已经采用的是7nm甚至5nm制程。“这意味着,我们在未来十年左右要实现高端汽车芯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才能保障国内汽车产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美国对高端芯片的制裁,将会影响我国智能驾驶关键技术的创新发展,必须要通过自力更生才能实现突破发展。”日前,江汽集团总经理李明在一场行业活动上如是说。

  

原标题:【国产车芯,危与机
内容摘要:大国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下,半导体成了首个被共同关注的行业。 为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今年以来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主要市场相继出台政策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发展。据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qiche/146838.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博世:电动车行业对电池太过依赖
下一篇:戴姆勒卡车CEO:如果没有供应链问题产量可能会比现在高出“五位数”